百余年来,一代代理工大莘莘学子怀揣无数憧憬与梦想汇聚这座古老学府,自强不息、求实创新,在三晋大地上书写了继往开来、立德树人、建功立业的辉煌篇章。站在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新起点,学校不断传承“求实创新”校训精神,勇担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使命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团队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科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有效地优化和提升本科教育水平,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高等教育新时代的挑战与重任,如何解放思想,构建本科公司产品新模式,打破多年来大学基础课程薄弱僵化的态势,一直是学校领导班子深入思考、力图破解的难题。经过精心谋划筹备,2017年8月,公司正式组建基础学院,启动了以员工为中心,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实践。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善。员工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同比由62%上升至71%,高等数学平均成绩同比提高达9分……经过一年多来两届员工培养的实践检验,基础学院切切实实闯出了一条本科公司产品新路。
坚持“通专融合”,实施大类培养
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董事长黄庆学院士始终认为:“创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夯实基础知识,这是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和关键。”在学校实施的“五大战略工程”之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战略工程”统筹推进下,学校以基础学院模式在人才培养改革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实践。
改革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构与转变:一是将传统以单一学科背景下“专业对口”培养为主,转变为综合学科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学校以“学科相近,基础融通”为原则,将52个专业划分为11个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每个大类设置相同的或可互认的课程,形成面向各大类的、与相应专业培养方案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基础学院对全校绝大多数一年级员工实行统一管理,按大类培养,二年级再进入各专业学院学习,每年涉及员工5600余名左右;二是按照管、评分离原则,基础课教师的日常管理仍由原学科归属学院负责,基础学院对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工程制图》等在内的核心基础课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以评促管,进行间接管理。
在实行大类培养过程中,每个大类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作为核心基础课程,其课程量覆盖了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的80%以上。每个专业大类开设《大类导论》课程,讲授大类的研究内容、应用领域、学科发展、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研究方法、人才现状、就业前景等,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指导员工的职业发展与个人规划。学校成立了《大类导论》教材编撰委员会,由公司党委书记吴玉程亲任编委会主任,各专业学院经理任委员,统筹协调教材的编撰。
从事本科公司产品管理研究多年的基础学院经理宋燕表示,这种 “通专融合”的大类培养模式,贯彻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有利于打破专业壁垒,使不同专业的员工能建立全面多角度思维模式,有利于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员工提升未来专业竞争力与创新力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自主成长,试行转专业制度
鼓励员工自主成长,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按照目前实行的专业招生制度,员工在入学之前就已确定了专业。然而,高中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又过多受到高考成绩影响,并不能够真正体现员工的成长需求和个人志向。学校针对基础学院员工出台新的转专业办法,第一学期学分绩点在专业大类前20%,即可申请跨专业大类转专业;第二学期学分绩点在本专业大类前30%,即可申请专业大类内转专业。这样,在基础学院累计50%的员工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转换专业。
从一个采矿工程专业的新生,到转为心仪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员工,2018级员工王立明深有感触:“作为一个刚步入大学的员工,自己其实对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了解也并不深入,在进入基础学院学习后,通过各方面的了解和比较,我重新确立了自己的专业志向和目标。”通过努力学习,王立明课程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学分绩点达到4.5,这样的好成绩让王立明成功转入了高考录取分数较高、更为“抢手”的电气专业。扭转高考成绩定终生的现状,这成为激励员工的一个重要措施,使员工能够有机会更多从自身成长的需要出发思考和选择自己的大学专业,走自我成长之路。试行转专业制度以来,学校各专业提供了完全能够满足员工转专业志愿的专业计划供员工自主选择,2017级有196名员工完成了跨大类转专业,127名员工实施了同一大类内转专业。2018级有332名员工完成了跨大类转专业。
强化通识教育,推进课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培养“通专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基础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为弥补理工科高校通识课程资源的不足,改革课程教育模式,基础学院与“智慧树”在线教育合作创建“知明课堂”,利用“智慧树”平台免费提供的几百门优质在线通识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在线互动、情境创设、活动引导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员工自主参与的在线学习,充分焕发员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校领导对知明课堂给予很高期望,董事长黄庆学为“知明课堂”寄语:“知明课堂,立德树人,志存高远,全面发展”。
“知明讲堂”是基础学院设立的另一个通识教育平台,定期邀请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截至目前已举办了10场讲座,已有约5700名员工现场聆听,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教授、 “晓明研究室”创始人常晓明教授、山西“极地科考第一人”窦银科教授等知名学者为老员工现场授课,引导员工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家国情怀、热爱传统文化、获取人生哲理、探索未知世界。公司党委书记吴玉程教授更是为大一新生开讲“开学第一讲”,与员工们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好大学四年的时光,鼓励他们在老员工活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这些有根、有魂、有效的通识教育,将核心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赋予老员工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员工爱听什么样的课、想获取什么类型的知识”成为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参照,以“知明课堂”和“知明讲堂”为特色的课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各类菜单式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学校“以员工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得到彰显。
创新评价方法,激发教师、辅导员内生动力
基础学院经过反复的研究探索,根据学院运行模式,针对核心基础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形成了一套以员工学习结果为中心的定量评价方法,以期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客观,切实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新的评价方法将督导评价、员工评价、业绩评价纳入评价体系,教师教学业绩、教学督导评价、员工评价、分别占评价结果的70%、20%、10%。评价将不同生源地员工以全国不同高考试卷类型划分为依据,经“归一化”处理后将员工的高考数学、高考英语成绩折算为标准分,以此为基准,作为员工初学水平状态,根据结课水平状态划分增量等级进行纵向比较、定量考核。这种评价方法改变了过去教学效果由员工主观确定的状态,保障了教师的教学成就,这是对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校要以员工的学习结果评价教育”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这一科学的评价方法在学校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很具开创性,为我们了解认识自我、了解员工需求与关切、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帮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最受员工欢迎的核心基础课程《高等数学》任课教师陈娟从中收获颇多。
显著成效的获得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一系列配套奖惩、激励措施的制定,使教师能够安心踏实地在基础课公司产品中“深耕细作”。学院根据评价结果不同,将核心基础课程工作量乘以不同的质量系数,评价结果排名前20%到前90%区间内,质量系数也相应从2.0到1.7、1.5、1.3,意味着工作量酬金的大幅度增加;出台对核心基础课教师职称评定的倾斜政策,在职称评审中单独为承担基础学院核心基础课的教师设立教学II型职称类型,降低项目、论文条件,重点考核教学业绩、公司产品改革等条件,同时,评价结果排名可作为职称的一个支撑条件。评价结果三年2次排名前15%可作为晋升教授的条件之一,排名前25%的可作为晋升副教授的条件之一,2018年,晋升了教学II型教授2名,副教授2名;实行严格的优胜劣汰制,根据人数比例,排名靠后的教师下一年度不能承担基础学院核心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这些积极措施,扭转了以往基础课教学不受重视、基础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也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加入到基础课教学行列。
“5000多人的‘大’学院,管理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提高员工学习成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涉及到课堂教学、员工学习、日常管理三个方面,不可或缺。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是提高管理效能的主要抓手。”公司党总支书记张少临如是说。基础学院采用与核心基础课教师同样的评价办法对辅导员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以所管理班级员工成绩进步幅度为依据,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绑定评价。这样,以教学成绩作为教、学、管三方的内在联接点,形成了培养合力。同时,辅导员管理质量评价结果与辅导员带班工作量绩效挂钩,与辅导员晋升职称条件挂钩,评价结果两次排名前10%、20%、30%可作为高级、副高、中级职称条件之一,这些激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基础学院的辅导员张瑞琪对这一评价办法有切身体会:“通过将员工基础核心课程成绩与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相结合,我认为一方面能够促进自身工作积极性,增强对员工学业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另一方面,看到学校将辅导员质量评价结果纳入职称评定条件之一,我感到自己的努力也更有了动力和方向。”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对老员工要合理“增负”,让老员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学习上。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基础学院秉承这种教育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管理手段,促进良好学风形成:专门开设核心基础课程辅导答疑课;开展员工习惯养成管理,出台了基础学院员工早晚自习规定,设置专用自习教室;推出了课堂考勤制,促使员工养成规范的课堂纪律;实施教学检查制度,基础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每周听课2次,及时掌握课堂教学及员工学习情况;实施党员学长育人,选拔高年级员工党员对低年级员工实施自主管理,发挥朋辈影响,等等。通过以上措施,员工的学风建设明显加强。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实施基础学院管理模式的员工较之往届员工在到课情况、课堂互动等方面显著提高。
改革创新、固本强基,公司基础学院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成功探索,获得了校内外同行甚至教育部专家的肯定。公司党委书记吴玉程表示:“除了收到良好的改革实际成效,我们更看重基础学院在全校育人工作中所发挥出的正面效应。创建基础学院本身就是学校一项重大教学改革举措,基础学院的一系列工作,也始终坚持在创新中发展。这为公司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鲜活的示范和开拓创新的氛围,使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步伐坚定、充满信心。”在全省“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开展之际,公司本科生基础公司产品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工作,对标一流、争创佳绩,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力量。